舞狮大家都比较常见,舞狮团队从文化层面,精神层面,艺术层面、传承层面分别剖析了舞狮的意义。 1、文化层面 鼓乐齐鸣、鞭炮作响、龙狮腾跃,让节日的欢欣更上一层楼。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舞狮运动的传承,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一个缩影,舞龙舞狮运动中有很多中华传统文化的重点和精髓,因此这种活动形式的传承也是文化的传承,我们有必要对舞龙舞狮进行着重的分析,在促进传承的同时寻找其发扬的重点,把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活动继续发展下去,使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以焕发新的生机。当然,也可以在对其形式进行调整的基础上,将之作为弘扬中国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有效手段。 2、精神层面 总的来说,舞龙舞狮运动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活动的一部分,它们兼具着观赏价值和情感寄托价值,因此在不断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从一而终的被保存下来。时至今日,我们必须要充分了解舞龙舞狮运动文化的传承与价值,才能更好的让它被保存和发扬开来。 3、传承层面 舞狮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民间表演形式,其表演方式多样,多蕴含吉祥之意。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山西陶寺天塔狮舞的起源、演变、复兴与发展、表演内容、技艺特征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与考察,探析其在整个过程中的传承情况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希望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一些借鉴。4、艺术层面 从古至今,狮子就在人民群众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人们赋予它丰富的文化内涵。舞狮是流传在我国广大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为我国,“人人民群众所喜爱。陈琳琳等人认为狮子在我国人们心目中是吉祥物的代表,“狮舞”孕育着广大人民浓郁的民族情结与纳福祈祥、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之愿望。叫襄汾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浓厚的文化色彩和丰富的民间艺术,被誉为华夏一绝的天塔狮舞就是其中的代表。襄汾天塔狮舞始于隋未唐初,据今已有多年历史,这一民间艺术以其自己独特的表演魅力得到了“大观众的赞美、认可和学界的重视,成为舞狮中具有特色的一种。
龙灯的动作有"龙摆尾"、"金龙蟠玉柱"等。龙灯多在节日之夜舞弄,有些地区还同时施放烟火、爆竹,在鼓、锣、钹、唢呐等乐器的伴奏下,显得气势更加雄伟、舞姿更加生动。布龙也称打龙。它和龙灯稍有不同,节内不燃烛,一般长10多节。舞弄起来,左耸右伏,九曲十回,时缓时急,蜿蜒翻腾。布龙的特点是动作快、幅度大、舞姿轻捷矫健,多由两条布龙一起表演"二龙抢球"。布龙的动作有"金龙喷水"、"雪花盖顶"、"白鹤展翅"、"双跳龙门"等。
龙
龙
草龙主要流行于南方各地。龙用稻草、青或柳枝等扎成。有的地方还在龙身上插满香火,所以也称香花龙。一般于农历五月和六月间的夜晚舞这种龙,舞起来星光闪闪。过去闹虫灾时多舞草龙;有的地方在祈雨时舞弄,并向龙泼水,故又称水龙。
舞龙(dragon dance)的“龙”,通常都安置在当地的龙王庙中,舞龙之日,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龙身从庙中请出来,接上龙尾,举行点睛仪式。龙身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舞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舞龙活动在鞭炮声中正式开始,行进中的巨龙或盘旋、或翻滚。 [3]
舞龙是个大节日,舞到任何一处都会受到招待。舞龙的队伍有时可以吃五六次酒宴,这叫“龙换酒”。等到舞龙完毕,就将首尾烧掉,龙身送回庙内。
灯节虽始于汉初,盛于唐宋,但“舞龙”的习俗,相信是承继殷周“祭天”的遗风。 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而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大概由于龙在神话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无穷,而海洋主水,龙也就很自然的做了农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为天,谷物是维持生命的根本,间接也就操纵了人类的生命。按这意义敷衍,龙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后稷。如此,龙被古人奉为“吉物”出现在庆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为奇了。
舞龙是由来于祭龙习俗活动,古人认为一年的水旱都与龙、与云有关,于是在春天的祭祀之中,通过舞龙来祈求风调雨顺。舞的龙一般为草龙,龙舞完后要烧掉。到了五月,南方发生“端午水”,即洪水,人们祭祀水中之龙,要划龙舟,驱赶逆龙。人们所以要舞龙,想以舞龙来祈求神龙,以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8]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综观各地人民的舞龙表演,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常见的有火龙、草龙、毛龙(贵州石阡)、人龙、布龙、纸龙、花龙、筐龙、段龙、烛龙、醉龙、竹叶龙、荷花龙、板凳龙、扁担龙、滚地龙、七巧龙、大头龙、夜光龙、焰火龙等近百种之多。龙灯的节数一般为7节,9节和13节。从久远的年代起,舞龙活动经久不衰,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