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浅谈屏风文化发展脉络
屏风在我们古代中国就有着非常长远的使用历程,据历史资料显示,屏风的使用早在西周初期就已开始。屏风早出自战国,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就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
战国时期,《周礼·掌次》中记载有“设皇邸”。邸是屏风的早期称谓,通常设在天子座后,以显示“九五之尊”。
汉代以前的屏风多以木板上漆,加以彩绘,造纸术发明以后,添加了纸这一元术,此后使用已经非常普遍,有“凡厅堂居室必设屏风”之说。因为在政治上,汉武帝采取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受此影响屏风的题材也多以宣扬儒家礼教为内容。
唐代,随着绘画艺术逐渐脱离了政教目的,走向了自由开放的趋势,屏风题材也走向了纯观赏性的山水、人物、花鸟、仕女等,但也大多体现了一种祈福意识。其代表作是《簪花仕女图》。西安世园会长安塔上首次公开展览的唐代六扇屏风仕女壁画,也让世人对汉唐时期的屏风有所了解。
宋代屏风制作精美,除挡风、遮障功能外,更多是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载体,多设在主人会客之处。柳永的《双燕儿·歇指调》中”榴花帘外飘红。藕丝罩、小屏风。“可见当时的屏风文化使用风气一角。
元代,屏风多为独扇式。元代佚名《倪瓒像》等都画有屏风,体现了当时的屏风审美。
明清时期,更是把屏风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特别要强调的是,此时红木类屏风应运而生,异军突起。
到现代,现代屏风作为室内陈设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屏风可以创造出新的室内空间组合形式,通过对空间的组织和限定,实现建筑内部空间的再塑造。
现在屏风有很多的样式,其中多分为挂屏、台屏、插屏、围屏、座屏这几类,让我们小总结这几类屏风的样式
挂屏
这个种类的屏风出现在清初,大多代替画轴挂在墙上,纯粹作为装饰品。一般是成套使用,四扇称四扇屏,八扇称八扇屏;也有中间挂一扇,旁边挂对联的。这种陈设在雍、乾时期极为盛行,尤其木雕屏风遍及皇帝与后妃的寝宫。明代前以实用为主的屏风被当做炕屏、桌屏等,而挂屏与它们不同,已经脱离了家具的范围而直接成为了装饰品与陈设品。
台屏
台屏的形制与独扇式座屏相同而形体较小,是经常被放在几案上的陈列、观赏用小屏风,屏心常见的是大理石和嵌瓷片等。而放在砚旁的屏风,以玉、石、漆木为多。台屏包括支架以及与指甲相连的带框屏面。支架上有花纹,屏面上则是文字和类似锦绣山河或人物佛像之类的屏面。
插屏
这是凡屏扇和座屏、砚屏的统称。它一般都是独扇,多以浮雕为主。大小各不同。大的设在室内当门之处,高度则根据房间与门户的大小来定;小的则只有20厘米。它的作用与多扇座屏差不多,主要是挡风和遮蔽,也兼装饰作用。这种类型以双面为佳,内容为山水、风景则更美,能起到开阔视野的效果,令人心情舒畅。制作插屏的材料一般有竹雕、青白玉、紫檀、镶嵌瓷板和各种名贵木材等
围屏
是指可以折叠的多扇屏风,所以又称折叠屏风由四、八、十二单扇组成。无座屏,放置时呈锯齿状。又名“折屏”。其屏扇屏芯的装饰方法一般有素纸装、绢绫装和实芯装,再配合以书法、绘画、雕刻和镶嵌等技艺。
座屏
有底座而不能折叠,古时常将之作为住座后的屏障,用来显示高贵的地位。到了后来,则被放在室内入口处,尤其是室内空间较大的建筑物里,进门处常常能见到大型的座屏遮掩人的视线,也就是所谓的“地屏”。它有三扇与五扇式,也有独扇屏与底座可装卸的,一般被称为“山字式”、“五扇式”与“插屏式”座屏风。
【不锈钢屏风共有两种加工焊接成型工艺】1.点焊。有缝,直接用点的方式焊接固定。这种加工工艺通常在距离比较远的地方采用这种形式加工,如果抛光难度过大,抛光工具无法深度打磨抛光,造成人眼能直接看到焊接点也可以采用点焊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