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宝月家政服务有限公司

主营:海口保姆服务,海口月嫂服务,海口家政服务

免费店铺在线升级

联系方式

十大新生儿生理特点

2020-02-17 03:44:19  1333 次浏览

新生儿会表现出一些特别的生理特点,如果知道了这些特点就能够更好的照顾宝宝,以下是10种典型的新生儿生理特点,教你识别十大新生儿生理特点,宝妈们可以学习下补充自己的新生儿知识。

一、外貌

头约为身体的1/4,头发分条清楚,耳壳软骨发育好,能保持直立位置。胸廓呈桶状,相对狭窄,乳腺稍及轻度结节,乳头明显可见。腹部稍膨隆,但一般不超过胸廓高度。指甲超过指端,足跖有较多较深纹理。男婴睾丸已降入阴囊,足月女婴大阴唇已遮盖小阴唇。

二、皮肤

皮肤角化层较薄,皮下血管丰富,汗腺分泌旺盛,汗多,大小便次数多,尤其母乳喂养的宝宝大便次数多,如果不经常洗澡护肤,这些有害的代谢产物就会不断刺激皮肤,特别是颈部、耳后、腋下、腹股沟、臀部等皮肤褶皱处,很容易发生皮肤溃烂或感染。

三、蒙古斑

青斑:多见于骶尾部、臀部、手足、小腿等部位,呈蓝灰色,形状大小不一,不高出皮肤,无不适。这是皮下色素细胞堆集的结果,又称“胎斑”或“胎记”,不需要,多于5~6岁时自行消失。

红斑:为云状红色痣,又称瘤。常见于眼睑、前额以及颈后部,这是接近皮肤表面的微血管扩张所致,大约1岁左右可消失。

草莓状痣:表面似草莓状凹凸不平,医学上称草莓状血管瘤,至6个月时可以长得很大,随着宝宝长大颜色变浅,甚至消失。

牛奶咖啡斑:顾名思义呈牛奶咖啡色、大小不等的斑块。可在婴儿四肢或躯干见到,少数几块对婴儿健康无妨碍,如果数量很多,则应去医院查看。

四、体温

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体表面积相对大,皮下脂肪层薄,皮下血管丰富,保温能力比较差,体温容易波动。当吃奶不足、外界温度偏低或有疾病时,即可表现为体 温不升。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时合并窒息的新生儿,以及有其他异常的高危新生儿,更容易出现体温不升,测体温常在35℃ 以下,称为低体温(正常腋下体温36℃~37.4℃, 肛温36.2℃~37.8℃)。

五、脱水热

喂养不足或居室温度过高时,由于新生儿蒸发性散热增加会造成脱水,由于脱水,发生脱水热。新生儿对热的耐受性差,如果体温超过39℃以上并持续较长时间,不仅可引起高热抽风,还可能导致性脑损伤,甚至遗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六、生理体重下降

宝宝在出生后一周内体重都会有正常的生理性下降,一般在出生后2~4天,宝宝体重可以下降6%~9%,多不超过10%,一般在10天左右恢复至出生体重,也有的晚至第三周才恢复到出生体重,但这并不影响以后的发育,父母不用过分紧张。一旦体重恢复, 随着月龄及哺乳量的增加,体重会迅速增加,平均每天可增30克左右。

七、呼吸

新生儿呼吸浅而快,每分钟40~50次左右,有时节律不齐,以腹式呼吸为主。不仔细观察看不出胸部抬起,而只看见宝宝肚子上下起伏。初的几天呼吸中枢尚未发育完善,有时呼吸不规则,甚至会出现呼吸暂停,尤其是早产儿呼吸暂停更易发生。经过2~3日后逐渐平稳,有规律,但在哭泣、吃奶时呼吸节律会加快。

八、消化系统

新生儿的胃容量还是很小的,但他们的肠道容量却比较大,所以他们的胃肠蠕动速度还是比较快的,能够适应较大量流质食物的消化;

不要看新生儿个儿小,但新生儿吞咽功能完善,不过新生儿的食管还是没有蠕动的,在哺乳后容易发生溢乳;

新生儿消化道能分泌足够的除胰淀粉酶外的其他消化酶,所以新生儿对于蛋白质比较可以消化的较好,相比而言消化淀粉的能力就较差了。

新生儿在出生后的第1天排出的胎呈现的是黑绿色黏稠状,称胎粪,里面有一些黏液、胆汁等等。如果你的宝宝在出生后超过24h还没有见到粪便排出,就应该去检查宝宝的肛门及其他消化道。新生儿肝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相对而言还是比较低的,一般,大部分的新生儿都会出现黄疸,而且会对一些能力低,所以会比较容易出现中毒的情况发生。

九、大便

正常新生儿出生后10~12小时内开始排大便。有的新生儿在娩出过程中即排便。起初两三天大便呈墨绿色、黑棕色,称为胎便;吃母乳后大便呈 棕黄混杂的颜色;3~4天左右转为金黄色软便,呈糊状,不成形,每天好 几次。若生后24小时一直未排便,且伴有腹胀、呕吐,呕吐物为黏液或羊水,应考虑是否存在消化道梗阻,应当及早看医生,检查是不是有先天性畸形或胎便黏稠。

十、小便

正常新生儿多在出生时或生后6小时内排尿,前2~3天尿量少,但每天少尿量60毫升以上。若出生后24小时还不排尿,应当报告医生检查。观察时,屁股下垫布垫,不要用尿不湿,否则有点尿都吸收了。如果仍未排尿,应请医生检查,处理异常情况。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无评论,沙发等着你!
百业店铺 更多 >

特别提醒:本页面所展现的公司、产品及其它相关信息,均由用户自行发布。
购买相关产品时务必先行确认商家资质、产品质量以及比较产品价格,慎重作出个人的独立判断,谨防欺诈行为。

回到顶部